服務熱線:400-060-3233手機號碼:18516712219
地 址:上海市普陀區金沙江路1006弄1號5樓E/F室
在寒區工程建設中,凍融循環是影響巖土體穩定性的 “隱形殺手"。巖土經歷反復凍融循環時,內部水 - 冰相變引發的體積膨脹與收縮,會直接導致孔隙結構重塑、微裂縫萌生擴展、水分異常遷移等問題,進而威脅道路、橋梁、隧道等工程的長期安全。傳統監測方法多存在有損、無法原位定量等缺陷,而低場核磁共振(LF-NMR)技術的出現,為巖土凍結過程表征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,成為破解凍融循環下巖土監測難題的核心技術。
一、凍融循環對巖土體的危害:那些看不見的 “內傷"
寒區巖土常年處于 “凍結 - 融化" 的循環交替中,水 - 冰相變產生的物理效應,會給巖土體帶來一系列 “內傷":
孔隙結構劣化:凍結時冰體膨脹擠壓孔隙壁,使微孔擴張、大孔形成;融化后水分流失導致孔隙塌縮或重構,改變巖土原有孔隙分布;
微裂縫發育:反復脹縮應力超過巖土抗拉強度,引發微裂縫萌生,且裂縫會隨凍融循環次數增加持續擴展,降低巖土完整性;
水分分布紊亂:凍結階段水分向凍結鋒面遷移聚集,融化后水分在重力、基質吸力作用下重分布,加劇巖土力學性能劣化;
工程風險加劇:這些變化直接導致巖土力學強度下降、滲透性能增強,最終引發凍脹融沉、邊坡失穩、地基變形等工程災害。
因此,精準捕捉凍融循環下巖土體內部變化,實現巖土凍結過程表征,對寒區工程設計、施工及運維具有重要意義。
二、低場核磁共振技術:巖土凍結過程表征的 “無損利器"
傳統巖土監測方法如鉆孔取樣、超聲波檢測等,或存在破壞性,或無法實現原位定量監測,難以全面反映凍融循環下巖土體的動態變化。而低場核磁共振(LF-NMR)技術憑借 “無損、原位、定量、快速響應" 的獨特優勢,成為巖土凍結過程表征的理想工具。
其原理是利用巖土體中水分子的核磁共振信號差異,通過分析 T?弛豫時間譜、信號強度等參數,精準反演巖土內部孔隙結構、水分狀態、裂縫發育等信息,全程不損傷試樣、不干擾巖土原有狀態,實現對凍融循環過程的動態追蹤。
三、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在凍融循環巖土監測中的 4 大核心應用
1. 孔隙結構動態演化表征:看透巖土 “呼吸" 的奧秘
凍融循環下,巖土孔隙結構的動態變化直接反映其劣化程度。低場核磁共振技術通過分析 T?弛豫時間譜的峰位、峰面積及峰形變化,可精準識別微孔、中孔、大孔等不同尺寸孔隙的相對含量與分布特征演變規律。
例如,凍結階段大孔水分先結冰,T?譜對應大孔的峰面積減小;融化階段冰體消融,大孔峰面積回升,通過這些變化能定量掌握孔隙擴張、塌縮的動態過程,為揭示凍融循環下巖土孔隙劣化機制提供直接數據支撐。
2. 未凍水含量與相態動態監測:掌控水分 “凍結密碼"
未凍水的含量與分布是影響巖土凍脹敏感性、力學強度的核心因素。在凍融循環的凍結與融化階段,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可通過弛豫信號強度與弛豫時間的變化,實時監測未凍水含量的動態變化,同時精準揭示水分凍結順序 —— 大孔隙水分因束縛力小先凍結,小孔隙水分因強束縛效應后凍結,以及殘留未凍水在不同孔隙中的空間分布特征。
這些數據能幫助工程師深入理解巖土凍結過程中水分相態轉化機制,為優化凍土工程防凍設計、降低凍脹風險提供關鍵參數。
3. 凍融誘導裂縫萌生與擴展成像:捕捉裂縫 “生長軌跡"
微裂縫的萌生與擴展是巖土體損傷的直觀表現。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利用質子信號差異,可對凍融前后巖土試樣進行二維、三維成像,直觀清晰地顯示凍融循環誘導微裂縫的空間位置、長度、寬度、走向及連通性變化。
從裂縫最初萌生,到隨凍融循環持續擴展,再到形成連通裂縫網絡,該技術能實現全程動態追蹤與定量描述,為評估凍融循環下巖土體損傷程度、預判工程穩定性提供可視化依據。
4. 水分遷移與重分布規律分析:追蹤水分 “流動路徑"
凍融循環中,溫度梯度驅動下的水分遷移與融化后重分布,是加劇巖土劣化的重要過程。低場核磁共振技術通過監測不同空間位置、不同時間點的信號強度變化,能精準捕捉凍結階段水分向凍結鋒面遷移的速率、路徑及聚集規律,同時定量分析融化后水分在巖土內部的重分布特征。
這一應用可幫助闡明凍融循環下巖土體水分運移機制,為解決凍土工程中的凍脹融沉問題、優化工程排水設計提供科學指導。
應用案例:多孔介質凍融循環的非水相液體重新分配
不同PCE飽和度樣品在不同凍融周期后的T2分布曲線
不同樣品不同凍融周期下的縱向截面核磁成像
四、低場核磁共振技術:推動寒區巖土工程高質量發展
在寒區工程建設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,低場核磁共振技術以其在凍融循環巖土監測中的獨特優勢,正成為巖土凍結過程表征的核心技術手段。它不僅能為科研人員揭示凍融循環下巖土體劣化機制提供精準數據,更能為工程技術人員優化設計、防控風險提供實用指導,有效降低凍脹融沉等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,推動寒區巖土工程向安全、高效、可持續方向發展。
未來,隨著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不斷升級,其在寒區道路、鐵路、隧道、礦山邊坡等工程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,為寒區工程建設保駕護航。
關鍵詞:巖土凍結過程表征、凍融循環、低場核磁共振技術、無損檢測、實時原位

